提升基层健康服务能力 助力健康中国行动实施
传播热线:010-53320608

寒衣节丨焚寒衣,寄相思,暖意渡秋冬

2025-11-20 15:12:39
阅读量:0
来源:编辑部

2025-11-20 15:12:39


在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,我国民间迎来了寒衣节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,它与清明节、中元节并称为“三大鬼节”,但相较于后两者,寒衣节更承载着为逝去亲人“送衣御寒”的特殊寓意,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、感恩尽孝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。

寒衣节的起源:传说与历史的交融


寒衣节的起源,流传最广的是“孟姜女哭长城”的民间传说。相传,秦始皇时期,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发修筑长城,寒冬将至却迟迟未归。孟姜女千里寻夫,历经艰辛抵达长城脚下,却得知丈夫早已累死并被埋入长城之内。悲痛欲绝的她在长城下痛哭数日,长城竟为之崩塌,露出范喜良的尸骨。为让丈夫在阴间免受寒冷,孟姜女亲手缝制了寒衣,在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焚化给丈夫,随后投海自尽。后人为纪念孟姜女的深情,便将这一天定为寒衣节,形成了为逝去亲人送寒衣的习俗。


从历史渊源来看,寒衣节的形成也与古代“授衣”的习俗密切相关。《礼记·月令》中记载:“是月也,天子始裘。命有司曰:‘天气上腾,地气下降,天地不通,闭塞而成冬。’命百官谨盖藏。命司徒循行积聚,无有不敛。乃命冢宰,农事备收,举五谷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。是月也,霜始降,则百工休。乃命有司曰:‘寒气总至,民力不堪,其皆入室。’上丁,命乐正入学习吹。是月也,祀天宗,祭先祖,循州里,一命赐衣。”这里的“十月赐衣”是古代统治者对臣下的赏赐,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在十月初一为逝去亲人送寒衣的习俗,将对活人的关怀延伸到对逝者的思念之中。


寒衣节的核心习俗:仪式背后的深情


寒衣节的习俗围绕“送寒衣”展开,各地虽略有差异,但核心仪式始终承载着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,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:


焚化寒衣,寄去温暖

这是寒衣节最核心的习俗。节前,人们会提前准备好冥衣,这些冥衣多由纸制成,有单衣、棉衣、棉裤、帽子、鞋子等,部分地区还会根据逝者的性别、年龄等制作相应款式。制作完成后,家人会在农历十月初一当天的傍晚,选择在十字路口、祖先墓地或自家门前等地方,划定一个区域,将冥衣摆放整齐,同时还会准备一些纸钱、香烛等祭品。焚烧前,人们会先点燃香烛,虔诚地祭拜祖先,诉说思念之情,告知祖先寒冬已至,送来寒衣御冬。焚烧时,要确保冥衣完全烧尽,寓意着祖先能够完整地收到寒衣。有些地区还会在焚烧时念叨着“某某先祖,天冷了,给您送寒衣来了,您收好”等话语,尽显深情。


祭祀祖先,缅怀先人

除了焚化寒衣,寒衣节也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。 families会提前打扫祖先的墓地,清除杂草,整理墓碑,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。祭祀时,会将准备好的水果、点心、酒等祭品摆放在墓碑前,点燃香烛,叩拜祖先,追忆先人生前的事迹,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与思念。部分地区还会在祭祀后,将祭品带回家中与家人分享,寓意着祖先的福泽庇佑后人。


饮食习俗,暗藏寓意

寒衣节的饮食也有其独特的习俗,不同地区饮食选择有所不同,但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。在北方一些地区,人们会在寒衣节当天吃饺子,饺子形状似元宝,寓意着招财进宝,同时也有“送行饺子接风面”的说法,表达对逝去亲人的送别与思念。在南方部分地区,人们会吃红豆饭,红豆色泽鲜红,象征着吉祥如意,也寓意着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如同红豆般深厚。此外,还有些地区会在这一天吃面条,寓意着长寿,希望后人能够健康长寿,传承家族血脉。


寒衣节的文化内涵:传承千年的精神密码


寒衣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,历经千年传承,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祭祀仪式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首先,它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。“百善孝为先”,寒衣节人们为逝去亲人送寒衣、祭祀祖先,既是对先人生养之恩的感恩与回报,也是对孝道文化的践行与传承,让后人在仪式中感悟孝道的真谛,培养感恩之心。其次,它凝聚着家族情感。寒衣节期间,家族成员会团聚在一起,共同参与祭祀仪式,追忆先人,交流感情,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,让家族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得以延续。最后,它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。寒衣节通过对逝者的缅怀,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命,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,引导人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,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。


如今,随着时代的发展,寒衣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创新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文明祭祀的方式缅怀先人,如鲜花祭祀、网络祭祀等,既保留了节日的核心内涵,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。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,寒衣节所承载的感恩、孝道、家族凝聚等文化精神,始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,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与弘扬。

关键词:
相关推荐

主办单位:健康中国基层惠民促进工程办公室   All Rights Reserved

技术支持:北京中企国策信息技术研究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