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8 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 10 月 23—24 日交节,当太阳到达黄经 210° 时即为霜降。它的到来,意味着气温持续下降,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,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,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萧瑟,预示着冬季即将来临。
霜降的核心标志是 “霜” 的出现。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低温条件下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,通常形成于晴朗、微风、地面温度低于 0℃的夜间或清晨。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 10℃以下,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初霜,南方地区则进入深秋的寒凉阶段,雨水减少,空气湿度降低,天气以晴冷干燥为主。
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:
一候豺乃祭兽
二候草木黄落
三候蜇虫咸俯
霜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,核心任务围绕 “收、藏、防” 展开:
秋收收尾
冬麦播种
果蔬保鲜
农田管理
霜降时节,菊花盛开,古人认为菊花能抵御寒霜,是坚韧品格的象征。因此赏菊成为霜降重要的民俗活动,各地会举办菊花展,人们结伴赏菊、咏菊,感受深秋的雅致韵味。
民间有 “霜降吃柿子,不会流鼻涕” 的说法,霜降前后柿子成熟,口感香甜软糯。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,人们认为此时吃柿子能抵御寒冷、补充营养,同时柿子也寓意着 “事事如意”,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。
霜降时节天高气爽,适合登高远眺。古人认为登高能强身健体、开阔心胸,同时也有 “避灾祈福” 的寓意,如今这一习俗演变为人们亲近自然、享受深秋美景的休闲方式。
霜降是秋冬交替的进补时机,民间有 “霜降进补,来年打虎” 的谚语。此时人们会根据地域和体质差异选择进补食材,北方多吃羊肉、牛肉等温热性肉类,南方则偏爱鸡肉、鸭肉搭配山药、百合等食材,以增强体质,抵御冬季严寒。
霜降后气温骤降,需及时增添衣物,尤其注意腹部、背部和脚部的保暖,避免寒气侵入引发感冒、关节疼痛等问题。
秋季气候干燥,霜降后干燥程度加剧,易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、咳嗽等症状。饮食上可多吃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蜂蜜等润燥养肺的食材,同时多喝水,保持身体水分平衡。
遵循 “秋冬养阴” 的原则,适当早睡晚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助于身体储存能量,适应季节变化。
选择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,避免剧烈运动,既能增强体质,又能促进血液循环,抵御寒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