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宋本《伤寒论》第276条曰:“太阴病,脉浮者,可发汗,宜桂枝汤。”伤寒大家陈慎吾讲:“脾主肌肉,桂枝汤本为解肌,解肌自能理脾。”姜佐景讲:“桂枝汤证,在表为恶风,在里属胃肠虚寒。”太阴病用桂枝汤、理脾用桂枝汤、胃肠虚寒用桂枝汤,在现代临床应用中能解决哪类具体问题呢?
临床发现,无论是由脾胃不足、运化无力所致的积食易感,还是外邪侵袭后导致的纳运失常,以及单纯的“小儿厌食症”,桂枝汤皆能通过其破结理脾,兼祛外邪的作用,达到“推食”之目的,即用桂枝汤“温充趋表”,肌表疏通的同时,顺带促进人体全身气机流通,停滞的食物自然就可能被顺势化掉。对桂枝汤这一功效,经方研究者宜深究而广其用。本文将以下列医案为例,介绍其具体应用。
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积食案
洪某,男,31岁,云南人,为广汗法团队远程诊疗患者。患者体质指数16.3kg/m2,体重偏低,体形偏瘦,为了增加体重总想多吃,但每每进食稍多则易积食后外感,症见发热,汗出,咳痰,痰多且黏。一年前发现晚上睡觉时有食物反流至咽喉部,须将食物全部吐出方能入睡,未给予重视,而后发现白天也会在进食后出现食物反流的症状,须将上一次摄入的食物全部吐出方能开始下一次进食。2024年9月行胸部CT示:食管扩张、积液。后续又行食管内镜诊断为:贲门失弛缓症(由于食管贲门部肌肉松弛障碍,食物无法正常通过而滞留食管,会产生吞咽困难、食物返流等症状),医生建议手术治疗。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,遂经亲戚介绍前来求诊。
患者从2024年9月至2025年5月期间进行了间断性远程诊疗,治疗期间以保和丸方及六君子汤、平胃散等方加减口服,食物返流、呕吐情况皆大幅度缓解,怕冷减轻,身体变热,并在此期间患者也学会了如何饮食,培养了正确的进食观念与进食习惯,少食油腻刺激之物,清淡饮食,每顿7分饱为原则,“损谷”以控制食量、保持食欲、增加体重。随访患者情况保持良好。
2025年7月2日,患者由于外感与食物返流再次求助远程诊疗。主诉:食物返流1周,伴咳嗽咳痰、咽部疼痛3天。刻下症:怕冷、喜暖、夜间易汗、痰多偏黏、喉咙干、咽部疼痛,胸闷,大便2~3天1次,量少,偏黏,晚上睡觉时会有胃中未消化内容物反流至咽喉处,以致睡眠欠佳,易疲乏,精神稍差。患者自述本次发病为进食肉食过多引起。方用桂枝汤加减:桂枝15g,生姜15g,生白芍30g,甘草10g,大枣12g,大黄3g,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焦山楂、生山楂各15g。2剂,水煎服,日1剂。并嘱患者每次按食欲1/3的食量进食、保持食欲,每日饮食在当日18点前完成。
7月4日二诊:患者精神状态良好,每餐食量减为原来的1/3,遵循“少食多餐”原则,食欲好,大便每日1次,痰变少,夜间不出汗,晨起饮水后咽部疼痛消失,夜间食物反流情况大幅度减少。上方将生白芍改为炒白芍2剂,另予原方2剂,共4剂,嘱其交替服用,并继续严格遵守生活处方。
7月6日三诊:患者精神状态好,食欲好,保持每餐食量减为食欲的1/3,遵循“少食多餐”原则,大便每日1次,正常,咳嗽咳痰消失,夜间不出汗,夜间食物反流情况消失。
按患者平素脾胃虚弱,如婴儿之脾胃,其运化能力远远落后于同龄之人,因此进食过多则易积食复感外邪。此时单用解表药恐更伤脾胃,专事补益则易闭门留寇,一味消食恐引邪深入。桂枝汤外可攻表以解肌祛风,内能理脾以健运推食,正合“安内攘外”之旨。同时嘱其保持食欲、减少食量,目的是通过“损谷”刺激脾的运化功能,使其强健,摆脱婴儿状态。桂枝汤中桂枝、生姜辛温,善散寒凝;甘草、大枣益气,健脾助运;芍药主“破阴结”(李心机《伤寒论疑难解读》),寒去结破、脾运恢复,饮食自然增进。因此对于本案中患者素体脾运不足复感外邪所致之积食,桂枝汤破结理脾推食,兼祛外邪,正合其机。
停食感寒误下成结胸案
张隐庵治一少年,伤寒三四日,头痛发热,胸痛不可忍。病家曰:三日前因食面而致病。张曰:不然,面饭粮食,何日不食?盖因外感风寒,以致内停饮食,非因食面而为头痛发热证也。故凡停食感寒,只宜解表,不可推食,如里气一松,外邪即陷入矣。且食停于内,在胸下胃脘间,按之而痛,今胸上痛不可按,此必误下而成结胸。病家云:昨延某师告以食面,故用消食之药,以致胸中大痛。因诊其外症尚在,仍用桂枝汤加减,一服而愈。(摘自《续名医类案》)
按内停宿食,外感风寒,结而发为胸痛。张仲景云:“若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下之为逆,如此可小发汗。”治疗应先攘外,以桂枝汤鼓荡正气、趋向于外和上,在实际上达到“推食”的目标。
小儿厌食症案
《董廷瑶论儿科》载:“小儿厌食症,既无积可消,又胃不受补,数剂桂枝汤能使患儿知饥思食,效出意外。”
案一:何某,男,2岁。平素纳少厌食,面色㿠白,易汗腠弱,形瘦质薄,大便不实,腹部尚软,舌质薄润,两脉虚弱。方拟桂枝3g,白芍6g,生姜2片,红枣3枚,清甘草3g,太子参6g,焦白术9g,茯苓9g,生扁豆9g,炒谷芽9g。益气健脾,和卫实表。7剂后纳开汗少,大便已实。原法去扁豆、茯苓,加黄芪6g、陈皮3g,再服6剂后形体渐丰,纳食日进矣。
案二:尹某,男,2岁。平素体质薄弱,面色萎黄,容易感冒出汗。近来胃口不开,舌质薄润,大便间隔,时有鼻衄。治宜桂枝汤加味:桂枝3g,炒白芍6g,生姜2片,红枣3枚,清甘草3g,陈皮3g,赤芍9g,炒藕节9g,黑山栀9g,炒谷芽9g。6剂。二诊时见营卫已和,胃气已动,鼻衄亦止,汗出减少,二便均通。宜原法为主:桂枝3g,炒白芍6g,生姜2片,红枣3枚,清甘草3g,陈皮3g,川石斛9g,炒谷芽9g,炒藕节9g,佛手6g。服6剂后胃和便调,汗出已和而告痊愈。(摘自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文章《桂枝汤治疗小儿厌食症》,作者董廷瑶)
按小儿厌食症,目前临床上比较多见,实质上是超出食欲的多食、积食,治疗需要“损谷”和“推食”。对待子女,凡事百依百顺,唯恐其饿,又虑营养不够,漫进滋补,久之阻碍摄纳,食欲不振,不运强纳,导致积食,容易便秘、感冒,时常发热。凡此种种,都因喂养不当,需要“损谷”。
桂枝汤治疗超出食欲的多食、积食,鼓荡正气、趋向于外和上的同时,有“推食”之功。此外,还需要患儿家属配合:饮食可予患儿平常厌恶之食,进食量会相应减少,一则不易积食;二则有助于患儿保持饥饿状态,随时有食欲,每次进食量亦在现有脾胃运化能力范围之内,这就达到了能来得及运化的“有效进食”。久而久之,患儿进食量也会逐步提升,但又在自身脾胃运化范围之内,让“超食欲多食—脾运弱—积食郁热—食欲旺更进一步超食欲多食”的纳强运弱恶性循环变为“保证食欲的控食—脾运变旺—不会积食—食欲不断增强后食欲范围内的控食”的纳可运旺良性循环,真正达到“少吃长肉长个”的目标。